- #上海
- #早教幼教
练书法必须得“贵”?!
乐游宝宝·Peter
游泳培训、兴趣特长·13年教龄
文/葛仁国 来源/海外网
我酷爱书法,从年轻时期就坚持每日临帖,几十年下来,草书、行书日趋成熟。退休后,居家创作,书写的行书、草书在国内外的一些书法展览中时有获奖,这也引来了一些书法爱好者的青睐。书法爱好者经常交流的一个主题是如何提高书法作品功力?我从几十年的练习书法中悟出,提高书力贵在坚持“四贵”。
一、贵在读临古帖
读临古典名帖是学书者的首先必经之路。因为那些古典名帖是历代书法家博学、汗水的结晶,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筛选出来的精华。足可使我们含英咀华,汲其元神。
学临古帖之序在于先正骨骼,次求笔势,继知韵律,终追神情。一旦水到渠成,豁然贯通,方能触类引伸,变化无穷,并在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。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,瓜熟方蒂落。只有自然形成的风格,才能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。
说到学临古帖,并非易事,当应按照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主张的“察之者尚情,拟之者类似”,近代吴昌硕主张的“类能深造求其通”,清代郑板桥主张的“学一半,撒一半”去做。他们在告诉学者,学习前人的书法,观察务求精细,摹临务求相像,切忌粗枝大叶,朝三暮四,否则将终身门外;更不能满足于局部了解,而要的是深钻下去掌握其规律,切忌食古不化,目光短浅,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而不能自拔。若能按照“类能深造求其通”的方法去广泛学习,就能开阔眼界,克服此病。在这个阶段,要特别注意追溯书法的渊源,了解书法的关系,掌握书法艺术形式的规律,加强自身知识修养。力求使书法与其他艺术沟通;继承传统很是必要,其目的是为了创新。这个问题一直在为人们所探索。其实对古人的东西不全学,是因为不可能全。你怎么学也全不了。不如“十分学七要抛三”,这样或就更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性,以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。在历史上不少书家就是采用上述学习方法而成为书法大家的。如苏东坡、王铎临二王的书法,郑板桥临《兰亭》,何绍基临汉碑,吴昌硕临《石鼓》等,他们临出的作品与原作几乎都在似与不似之间,并有着自己的强烈个性。
以上学习的三种方法,也称之为学习书法的三部曲,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,也是缺一不可的。否则,不是陷入朝三暮四、漫无目标、徘徊彷徨的境地,就是自己的创造性被埋没,而堕为“书奴”。
二、贵在矢志不渝
清代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中载有这样一段嘉勉句: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;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;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纵观古今已在书法艺术上有造诣的书法大家,有谁未经过这三种之境界? 他们*可贵的一点是对认准的事情就要矢志不渝,持之以恒,一做到底。
怀素,小时事佛之余,颇好书法,可家贫如洗,无纸可书,就在居住处种芭蕉万株,以供挥洒书用。不足,又漆一盘和一块方板,用至再三,盘板皆穿,弃笔成冢。由于其性格疏上而不拘细小,酒酣兴发时,遇有壁墙、衣裙、器皿等皆挥洒于上,“粉壁长廊数十间,兴来小豁胸中气,忽然绝叫三五声,满壁纵横千万字”就是他的写照。智永(王羲之第七世孙),出家住在吴兴永欣寺,其登楼不下,临书四十余年(一说三十年),积兴临得《千字文》八百本,浙东诸寺名各一本。其书写损坏的笔头,装入可容一石以上的竹篓达五篓之多,后被埋之成冢,号“返笔冢”。曾被齐白石崇拜的吴昌硕,虽其貌不扬,但才华横溢、古怪,思路诧异、执着、潇洒,其诗书画篆刻被称为四绝,清末,其一家人在丧乱中被冲散,而他只身,孤苦伶仃,长期靠野菜、山药、树皮充饥,兵祸使其村人四千余口,只剩下二十五人,他的母亲和未婚妻先后病故,哥哥和弟弟病薨,幼妹死于饥馑。吴家十一口人,就剩下他和父亲,靠开荒种地,勉强度日,生活极其艰苦。就是这样,他也没放弃对精神技艺的追求。正是这种精神技艺激发了他无限的创造力。他在署名“大聋”的一幅作品里,题款诗云:“叶叶草草春风前,渡头老屋围鸡田,牛羊鼓腹犬高卧,独立一鹤饥看天”,足可看出其穷且志坚,不坠青云之志的追求。唐代,书论双绝的《书谱》是孙过庭一生的心血。他一生是在极其艰难困苦中度过的。其15岁学书,官至右卫胄曹参军,还遭人算计,他无力角逐。为了完成著书,他置身事外,洁身以作,以至被贫病交加,英年早逝,但其《书谱》却垂青千古。
以上名就者,无一不说明一个事实:苍天不负有心人。在对书法技艺的追求中,只有认准自己的努力方向,乐于吃苦,敢于坚持,定能似高山流水任我行。
三、贵在当应立德为先
不少人登门让我为他书写老子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和诸葛亮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等类似的嘉勉之句,其意在何处不难看出。我认为,学书之人更应淡泊名利、立德为先,万不可把金钱当作追逐的最终目标。纵观历史,真正名垂青史的书法大家有多少,又有几位是富在当代的?就是在官场上的人,又有几个是靠书法富得流油的?
出身望族的王羲之,凭其才华,在官场上混出个模样是完全可能的。可当时的现实却是忠言嘉谋而莫用。他政绩突出,如开仓赈济、禁酒节粮、禁烟改革等,可最终还是辞官归隐。正是其心中的不快和忧伤,官场的郁闷与无可奈何,促成一件伟大的作品《兰亭序》诞生了。可说这件作品是他以“序”伸志的体现。就凭书圣及其后代的名作也不至于其家族的衰落吧?再看颜真卿,他是以楷书著称于世被尊为一代宗师。是他将楷书推到了顶峰,为万世楷模,成为难以逾越的峰巅。他的《祭侄稿》也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。其志于官场,至死都雄纠纠气昂昂,从未懈怠过。他明知皇帝是个昏君,可强权也无法阻碍他对国家的忠诚。即使妻子生病,没有食物,举家南迁,也仍旧不放舍弃官场,他在《绪汝帖》中写道:“政可守,不可不守。吾去岁言可得罪,又不能逆道苟时,为千古罪人也。虽贬居远方,终身不耻”。这是势利小人都断难做到的,即使常人也难以坚持的决绝。宋代苏轼的诗书散文至今仍光照人间。他一生有过极其的辉煌,如果他立足于当官,也有机会成为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宰相,可他不是那种偷机钻营的人,他的信条是为国家做事,为百姓做事,到什么地方都可以。可就是这样一个甘当孺子牛的人,不仅未能得到一点安生,相反还被嫉妒、陷害、糟践。他在朝中为官的时间远远少于被贬和外放,其足迹踏遍杭、密、黄、汝、黎、扬、定州等,最后被流放到琼州。直到死,他也不查陷害他的人是谁,为什么陷害他。他一生不恨别人,但别人未必不恨他,恨他才学太高,智慧莫测。他从不知自己该抢着要什么,但却知自己不该要什么,这就是他的人品所在。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,自幼聪慧过人,读书过目在诵,13岁考上了进士,很快就做到太史。虽然其贵为太史,但他奉养母亲非常尽孝, 亲自喂汤喂药,端屎端尿,衣不解带,从不用家里的仆婢。苏东坡曾赞叹其为人和文章:独立万物之表,巍立于文坛,万世不灭奇光。创造标准草书的于佑任,身为国家监察院长,却一生清贫,等等。这些人的德行,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吗?
为此,学书当立德为先。惟有如此,才能抛弃名利的诱惑,而把主要精力用在 书能的提高上和对社会的奉献中。
四、贵在殷实求阙
历代著名的书法家,都有一个共同的亮点,那就是勤奋、博学、卓识,都有一定的字外功。可以说,其传世作品,是他们用血汗浇灌出来的。即便如此,他们如二王、颜柳,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或后世的非议,这反而更增添了人们对他们的敬慕之情。
我们应该看到,在中国书法史上任何一位影响至今的书法大家,之所以都曾受到不同的批评,其中*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审美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论。对待这些不同的批评,甚至是诽议,他们却能做到:对则改之,不对的则引以为鉴。何况我们还是些无名小辈呢?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仁元先生曾讲过,不少人辛苦地临摹一辈子字帖,到老仍在古人脚下盘泥,结果一事无成。我也曾看到,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,不少学者为了追求金钱利益,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装、忽悠,虽然暂时得到了一些,但最终还是难能被社会认可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既然要学书,就应在书法的功力上狠下功夫。同时要善于和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。包括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,并努力加以改正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自己在追求的正道上奋发向前。这正所谓,学书法的人,唯有殷实求阙,淡泊名利,方能有所作为。